广西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 绽放校园的青春活力
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,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。但在学生社团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,我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如何,有哪些困难和不足?面对问题,各方有何好的解决办法?
借全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讨会在邕召开之机,记者对此作了一番探访。
1 当前之困:定位不佳→门前冷落车马稀
“现在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,但整体影响力在逐步下降。”驻邕一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很是担忧,“招新的时候,连志愿者都招不到几个,即使新生很有热情,一两年后,成员的流失率也是非常高。”
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窘境?
“社团活动跟不上形势,没啥吸引力,时常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中。”、“内部建设没有明确规划,相应的管理制度较为缺失。”“不少指导老师形同虚设,提供的帮助也很有限。”……
在接受采访时,不少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认为,除了经费不足、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外,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、自身定位不佳等主观因素,才是当前学生社团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。
广西民族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马超升告诉记者,一些社团在开展活动时,往往脱离自身的发展和服务性质,一味趋从社会潮流和赞助商的需求,组织一些与社团性质不符的娱乐活动,没有真正体现出自身的特色。
“在参加社团做志愿服务时,许多学生虎头蛇尾的现象越来越多。”广西医科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会长钟朝议分析到,不少社团每年开展的活动普遍陈旧,无特色、无新意,形式固化、僵化、模式化,社团成员也只是做些搬搬凳、倒倒水的简单工作,无法从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。久而久之,成员的新鲜感和热情度就会减退,“退团潮”开始涌动。
这,也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:团队组织力度不强、内部管理制度缺失、学生的参与度不高,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大,团队缺乏稳定性,最终影响新老成员的衔接与传承。在研讨会上,这一情况也是大家普遍认为较为突出的问题。
“青黄不接是现在学生社团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,任何领域的学生社团都会随着社员的毕业出现骨干逐级流失的现象。在一些社团中,还经常出现核心团队难以组建的情况,随着创始人热情退却,社团的活跃期也就基本走到了尽头。”一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道。
当然,价值观的变化,也导致一些高校学生社团日渐式微。很多大学生认为公益志愿活动占用时间,且对升学、就业没啥帮助,加入这样的社团或多或少有点“傻”。
2未来之想:创新整合→因地制宜路子广
研讨会上,不少人认为,部分社团停滞不前,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。在许多社团里,社员都是一届又一届地盲目接受以往的经验、重复以前的工作,与当前热点脱节、与学生需求脱轨的情况较严重,从而导致了社团还是昨天的社团,没有一点现代气息。
经费问题,一直是学生社团期望解决的问题。在不少负责人看来,尽管学校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有限,但资金问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,利用滋生资源优势,寻求社会商家支持,增加与外界的合作机会。
对于钟朝议而言,在担任会长期间,他最想解决的问题是,社团资源的有效整合。“以往各类社团都是分开工作的,没有形成分工合作,社团间重复进行志愿服务和开展活动,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。”他说。
“把一些相同性质、提供类似服务的社团分类整合,抱团起来,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。”当前,钟朝议正计划把一些音乐类、书法类和英语类的社团整合为文化类社团,“这样在进行支教活动时,团队能够提供更为全面、更为完善的支教服务,既避免了资源浪费,又能够让成员拥有更多的服务机会。”
整合社团资源,这也是不少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的期待。广西大学学生社团联合总会负责人陆少波告诉记者,目前该校正在整合泰语俱乐部、日语协会、越南语协会等语言类社团,未来还计划对一些公益类、学术类等性质相同、资源重复的社团进行整合优化、制度完善,“队伍人员多了,物资也会相应充足一下,举办的活动才会有更大的影响力。”
“高校社团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,增加吸引力,不花心思,怎么可能做到?”刘俊老师在广西医科大学团委负责学生社团工作,她认为,社团的创新必不可少,但也需要紧密结合自身条件和学校特色,这样才能使社团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。
3可喜之变: 服务升格→团队个人共成长
采访中,记者发现,随着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增多,不少社团的关注领域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“以前搞活动,顶多在学校里拉个横幅、发些宣传单什么的,但现在社团关注的领域和实践的方式增多,服务主题也从支教、文化逐渐拓展到卫生、科技、环保等众多领域,做公益的方式也从相对简单的基础志愿服务发展到专业志愿服务。”研讨会上,不少讨论者坦言感觉到了这些变化。
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保协会,是一家以环保服务为特色,致力于环保调研和宣传的社团。这个成立已17年的社团,多次走进社区、深入基层,开展以环保宣传、环境教育、环保实践为主的专业环保活动。此外,该协会每年暑假还会召集全国各地环保社团的精英,就广西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科学严谨的实地考察,期间所调研的数据,已经给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环保团体提供了有益帮助。因此,该协会已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环保组织之一。
“做社团服务,不能在这里打一枪,到那里放一炮,一阵风式的活动,不足以让社团保持生命力和发展力。”马超升认为,社团未来一定要走规范化、专业化、社会化的路子,目前该校已经在校外相继建立了5个服务点,基本保证社团能够提供长期的志愿服务。
“走专业化的路子,能使社团有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,对其自身影响力和品牌建设都很有帮助,在留得住成员的同时,也锻炼了他们自身的各项能力。”钟朝议说。
医学生合作营,主要从事的是防艾健康等方面的志愿服务。由于服务工作做得扎实,该社团已成为我区高校中较为专业性的学生社团,每年招新后能够留下来的学生在80%以上。去年,社团内两名学生因表现突出,还荣获了“全区高校优秀志愿标兵”这一殊荣。
研讨会上,广西大学团委副书记左向蕾在经验介绍中提到,解决社团的发展难题并没有任何立竿见影的具体法子,惟有在尊重社团固有的发展规律、满足社团自身发展功能的基础上,重点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专业、有序的特色活动,才能让学生在社团中得到锻炼、真正成长。
借全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讨会在邕召开之机,记者对此作了一番探访。
1 当前之困:定位不佳→门前冷落车马稀
“现在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,但整体影响力在逐步下降。”驻邕一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很是担忧,“招新的时候,连志愿者都招不到几个,即使新生很有热情,一两年后,成员的流失率也是非常高。”
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窘境?
“社团活动跟不上形势,没啥吸引力,时常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中。”、“内部建设没有明确规划,相应的管理制度较为缺失。”“不少指导老师形同虚设,提供的帮助也很有限。”……
在接受采访时,不少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认为,除了经费不足、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外,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、自身定位不佳等主观因素,才是当前学生社团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。
广西民族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马超升告诉记者,一些社团在开展活动时,往往脱离自身的发展和服务性质,一味趋从社会潮流和赞助商的需求,组织一些与社团性质不符的娱乐活动,没有真正体现出自身的特色。
“在参加社团做志愿服务时,许多学生虎头蛇尾的现象越来越多。”广西医科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会长钟朝议分析到,不少社团每年开展的活动普遍陈旧,无特色、无新意,形式固化、僵化、模式化,社团成员也只是做些搬搬凳、倒倒水的简单工作,无法从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。久而久之,成员的新鲜感和热情度就会减退,“退团潮”开始涌动。
这,也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:团队组织力度不强、内部管理制度缺失、学生的参与度不高,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大,团队缺乏稳定性,最终影响新老成员的衔接与传承。在研讨会上,这一情况也是大家普遍认为较为突出的问题。
“青黄不接是现在学生社团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,任何领域的学生社团都会随着社员的毕业出现骨干逐级流失的现象。在一些社团中,还经常出现核心团队难以组建的情况,随着创始人热情退却,社团的活跃期也就基本走到了尽头。”一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道。
当然,价值观的变化,也导致一些高校学生社团日渐式微。很多大学生认为公益志愿活动占用时间,且对升学、就业没啥帮助,加入这样的社团或多或少有点“傻”。
2未来之想:创新整合→因地制宜路子广
研讨会上,不少人认为,部分社团停滞不前,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。在许多社团里,社员都是一届又一届地盲目接受以往的经验、重复以前的工作,与当前热点脱节、与学生需求脱轨的情况较严重,从而导致了社团还是昨天的社团,没有一点现代气息。
经费问题,一直是学生社团期望解决的问题。在不少负责人看来,尽管学校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有限,但资金问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,利用滋生资源优势,寻求社会商家支持,增加与外界的合作机会。
对于钟朝议而言,在担任会长期间,他最想解决的问题是,社团资源的有效整合。“以往各类社团都是分开工作的,没有形成分工合作,社团间重复进行志愿服务和开展活动,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。”他说。
“把一些相同性质、提供类似服务的社团分类整合,抱团起来,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。”当前,钟朝议正计划把一些音乐类、书法类和英语类的社团整合为文化类社团,“这样在进行支教活动时,团队能够提供更为全面、更为完善的支教服务,既避免了资源浪费,又能够让成员拥有更多的服务机会。”
整合社团资源,这也是不少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的期待。广西大学学生社团联合总会负责人陆少波告诉记者,目前该校正在整合泰语俱乐部、日语协会、越南语协会等语言类社团,未来还计划对一些公益类、学术类等性质相同、资源重复的社团进行整合优化、制度完善,“队伍人员多了,物资也会相应充足一下,举办的活动才会有更大的影响力。”
“高校社团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,增加吸引力,不花心思,怎么可能做到?”刘俊老师在广西医科大学团委负责学生社团工作,她认为,社团的创新必不可少,但也需要紧密结合自身条件和学校特色,这样才能使社团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。
3可喜之变: 服务升格→团队个人共成长
采访中,记者发现,随着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增多,不少社团的关注领域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“以前搞活动,顶多在学校里拉个横幅、发些宣传单什么的,但现在社团关注的领域和实践的方式增多,服务主题也从支教、文化逐渐拓展到卫生、科技、环保等众多领域,做公益的方式也从相对简单的基础志愿服务发展到专业志愿服务。”研讨会上,不少讨论者坦言感觉到了这些变化。
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保协会,是一家以环保服务为特色,致力于环保调研和宣传的社团。这个成立已17年的社团,多次走进社区、深入基层,开展以环保宣传、环境教育、环保实践为主的专业环保活动。此外,该协会每年暑假还会召集全国各地环保社团的精英,就广西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科学严谨的实地考察,期间所调研的数据,已经给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环保团体提供了有益帮助。因此,该协会已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环保组织之一。
“做社团服务,不能在这里打一枪,到那里放一炮,一阵风式的活动,不足以让社团保持生命力和发展力。”马超升认为,社团未来一定要走规范化、专业化、社会化的路子,目前该校已经在校外相继建立了5个服务点,基本保证社团能够提供长期的志愿服务。
“走专业化的路子,能使社团有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,对其自身影响力和品牌建设都很有帮助,在留得住成员的同时,也锻炼了他们自身的各项能力。”钟朝议说。
医学生合作营,主要从事的是防艾健康等方面的志愿服务。由于服务工作做得扎实,该社团已成为我区高校中较为专业性的学生社团,每年招新后能够留下来的学生在80%以上。去年,社团内两名学生因表现突出,还荣获了“全区高校优秀志愿标兵”这一殊荣。
研讨会上,广西大学团委副书记左向蕾在经验介绍中提到,解决社团的发展难题并没有任何立竿见影的具体法子,惟有在尊重社团固有的发展规律、满足社团自身发展功能的基础上,重点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专业、有序的特色活动,才能让学生在社团中得到锻炼、真正成长。
分享到: